茶湾、湾里,是柘荣县楮坪乡的两个畲村,地处偏远山区,经济基础薄弱,农民收入支撑缺乏。近年来,楮坪乡在这两个畲村积极探索实施“党组织+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的精准扶贫开发,致力改善偏远农村生产生活条件,提高自我“造血”能力,促进农民增收。
3月20日,连日的阴雨终于停歇,趁着天气晴好,茶湾村楼岗自然村村民雷伏茂来到田里,查看自家朝天椒育苗的生长情况。
“到这个月底,我这5000多株的朝天椒就可以移栽了,今年打算种2亩多。”今年48岁的雷伏茂也是这两年才开始种植朝天椒,去年种了一亩左右,收益6000多元。
“茶湾村的土壤气候很适合种植朝天椒,种出的朝天椒辣度高、产量高,很受买家欢迎。五六年前,我们就打算把朝天椒培养成村里的支柱产业。”茶湾村党支部书记雷伏金和记者说,茶湾村是山区村,气候高寒阴湿,朝天椒干燥保存极为不易。为了让村民能够放心种植,去年年初,雷伏金就向村民承诺,会购置一台烘干机。
在雷伏金的保证下,村民们开始扩种朝天椒,全村共种了100多亩。2016年9月,雷伏金履行诺言,花费3万元购置了一台烘干机,一次可以烘出200多公斤的干辣椒。“去年就烘干朝天椒近6万斤,今年大家更放心了,预计种植培养面积会扩展到200多亩。”
雷伏金还给我们算了一笔账,一亩地可产250公斤左右的干辣椒,可以增收7000多元。“现在朝天椒慢慢的变成了茶湾村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主导产业。”
去年,茶湾村成立了农业合作社,吸纳80户农户,其中有两户精准扶贫户。农户种植出来的朝天椒,合作社包销,解决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。“我们还争取各方资金,筹集30多万元建设烘干厂房,预计今年5月份就可以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。”雷伏金说。
从茶湾村采访结束,驱车继续往山里前行,十分钟后,我们到达楮坪乡第二个畲村——湾里村。湾里村是柘荣县唯一完整的吴姓畲寨,迄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。
到达村口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竹楼和一个荷花池。站在竹楼穷目远眺,青山绿水尽收眼底,在竹楼下方,便是百亩玫瑰观光园。
“2015年,在楮坪乡政府的牵线搭桥下,湾里村和星源企业达成共建协议。两年多来,企业累计向村里投入资金120多万元,建立药用玫瑰基地100亩、生态茶叶基地450亩、跑山鸡养殖基地200亩、原野有机蔬菜基地50亩。”湾里村党支部书记吴立清和记者说,村委采取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方式,让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。
湾里村原来的贫困户吴寿全去年开始养殖跑山鸡,产前由星源企业依照订单户家庭情况,给予1000元到3000元之间的订购预付金,用于购买山鸡苗和部分设施投入。产中养殖户按照公司制作标准化要求做定向式生产,并在每月定时接受企业技术指导,成熟后跑山鸡由企业按照预先签订预购的协议保护价,统一收购。
“去年初开始,我和星源公司签订农产品收购合同。”吴寿全说,扣除成本一年下来有将近2万元左右的收入,真是省心又实在。
今年,尝到“村企合作”甜头的吴寿全,又在村干部的号召下,种了15亩的晚熟冬桃,同时发动村民一起种植,带动40多户村民共种植了100亩。“苗木是村里合作社提供的,我们不用花一分钱,只要负责管理就行。”吴寿全说,桃园采取谁种植谁受益的模式,如果种植得好,村里还会提供肥料等奖励,大大激发了农户的积极性。
在湾里村采访,让记者感受较深的不仅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较好势头,还有那浓郁的畲族风情。
“畲韵”竹门楼、鼓石亭、“醉花”台、“听荷”轩、“歌趣”榭;树屋、住宿竹屋;玫瑰基地内的观赏竹栈道;畲族文化博物馆……“畲韵之旅”的建设,让这个古村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作为“第一批闽东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示范点”,湾里村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,立足于“挖掘民族文化,带动畲村发展”的思路,致力打造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精品村。
“早就听说这里有个畲村建设得很美,今天一见果然名不虚传。”从福安来的游客杨女士开心地说道。吴立清说,去年一年,来湾里观光的人超过万人,尤其是春节期间,至少有3000多名游客来到此地。
游客多了,商机自然而来。湾里村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,将旅游配套设施打包入股引进的公司运营,形成分红收益。同时,根据旅游项目开发需求,引导村民按照公司制作标准发展畲家酿酒、乌饭、秋菊饼等特色产品,并由企业统一包装,采取“互联网+”形式,进行电商销售。通过一年试运行,湾里村现有11户农户参与特色商品生产和销售,运营农户实现年均增收4000元左右。根据“畲韵之旅”项目规划,借助旅游产业利好发展势头,湾里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,先后累计投入资金200多万元,建成湾里文化广场、停车场、竹邑赏荷轩和森林休闲公园等多项旅游配套设施。2016年,通过旅游配套设施打包入股的方式,村财实现5万元分红收益。